《新华日报》报道:周光宏讲细胞培养肉技术有光明的前景

时间 2024-03-27 14:37力矩中国

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当下热议话题。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怎样发展?3月15日,由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走在前”专家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围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热烈探讨。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在食品肉领域,细胞培养肉技术正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周光宏表示,在未来,“不需要养猪就可以吃到猪肉”,细胞培养肉技术有光明的前景。

什么是细胞培养肉?它是如何生成的?周光宏介绍,细胞肉是不需要养殖动物就可以吃到的肉,是真正的肉类,它从动物身上提取细胞组织,分离出具有成肌、成脂、生产胶原蛋白的种子细胞,经驯化培养后,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扩大培养,实现大规模增殖,再利用分化模具、生物反应器或3D打印的方法大规模生产肌肉、脂肪、胶原蛋白等肉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利用食品化加工技术制作成培养肉产品。简而言之,这类培养肉从动物体内提取干细胞,然后在生物反应器中驯化放大培养,即用动物细胞“种”出肉。

“粗略计算,如果细胞培养肉进入量产阶段,可减少7%—45%的能源消耗,降低78%—9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99%的土地使用,减少82%—96%的用水量,实现更加高效环保地生产肉类,这能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周光宏介绍,从2009年中国开始进行第一个以干细胞肉为目的的干细胞筛选开始,到2023年实现细胞培养猪脂肪500升生物反应器的中试量产,细胞培养肉产业化路径基本打通,中国将成为细胞培养肉最大的潜在市场。

周光宏表示,虽然细胞培养肉正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工厂与细胞培养基等技术问题,暂未商业化,但是农业农村部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的发展措施,给予研发细胞培养肉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未来,使用细胞农业技术培育目标农产品,能大大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使用,有助于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其未来最具潜力的细胞培养肉为例,根据Statista预测,2026年我国细胞培养肉市场规模将达到147.56亿美元。”周光宏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 王建朋 吴琼 /文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