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之后需要留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留意事项

时间 2024-04-25 11:27佛学知识作者:天杀的老贼

皈依之后需要留意什么吗

  真正皈依三宝的佛学生,应当奉行八正道,及亲近善常识,听经闻法,以增长聪明;礼佛敬僧,以培养福慧功德。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稳固崇奉,变更气质,把以前的贪心化為喜捨,把瞋恨化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為英勇精进,把消极消极化為积极乐观,并进而求受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来提昇自己的崇奉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皈依后我们又应当留意哪些事项呢?

一. 持五戒

  皈依的人,有的仅仅是为了皈依三宝;有的还愿望求授五戒。但不管想不想受戒,作为一个佛学生,持五戒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严持五戒是做人的基本,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常,仁是博爱;义是遵守道德规范;礼是不做不合法的事;智是要有聪明,保持苏醒的头脑;信是要有信誉,这和五戒所说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极其类似,所以说,五戒是我们所应遵守的根本道德规范。

  五戒的第一条为不杀生,包含一切有情藏、思惟、记忆、知道冷热苦乐的生命体。当然,杀生有重罪和轻罪之分。重罪重如果指杀人,而杀牛马猪羊乃蚂蚁蚊子则属于轻罪。重罪是弗成懊悔的,犯下之后就落空了优婆塞或优婆夷戒;轻罪可以经由过程懊悔来清除业障。受戒之后若有违犯,就会有戒罪和业罪两重罪恶,能懊悔是戒罪,但业罪依然仍是存在。可能人人比较关心受戒后是不是必需吃素的问题,能吃素当然最好,假如一时还做不到,吃些三净肉也不算犯戒,尤其是家庭主妇,要筹划全家的饮食,免不了要接触一些荤食,只要不违背杀生的原则也是没什么妨碍的。

  第二是不偷盗,在佛教里,偷盗也叫做不与取,只如果属于他人的器械,没有经由主人赞成就据为己有的行动都属于偷盗。

  第三是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夫妻关系以外的,不为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

  第四是不妄言,凡是与事实本相相违背的说话都属于妄言。在佛教里,又有大妄言和小妄言之分。假如你本来没有道德,却诱骗别人说有道德;或是本来修行没什么境界,为骗取恭顺和赡养而鼎力大举吹嘘,凡此各种,都属于大妄言,属弗成悔罪,并会因之落空优婆塞及优婆夷戒。假如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事却说没看到,没看到的又说看到了,则属于小妄言,是可以忏除的。还有一类为便利妄言,如到人家做客,为削减主人麻烦,本来没吃饭却说吃过了,属于便利妄言,没有什么罪恶。

  第五是不喝酒。五戒的前四条属于性戒的领域,就是本体是违理的,不仅戒律所不允许,和社会道德也是相违背的。而不喝酒是属于遮戒,为什么佛陀要制订这一条戒律呢?因为一小我喝酒后,会在落空理智的状况下犯戒。佛经里曾有这样的记录:有位持戒严谨的优婆塞,某次外出归来,因口渴难耐,误将酒算作水喝了,成果神志隐约,刚巧邻家的公鸡飞来,他便将鸡捉来杀了,这就同时犯下了盗戒和杀戒,然后,邻居来寻鸡,他推说没有看见,又犯了妄言戒,而邻居又是位英俊的少妇,他一时兴起,成果邪淫戒也犯了。所以,佛教倡导禁酒,重如果为掩护前面四条戒。当然,也有开许的时刻,假如是生病须要酒来治疗,仍是许可的。

二. 持六念

  在家居士除了受戒而外,还要常存六念。

  (1)念佛:不时忆念佛的功德,以佛作为进修的榜样,以成佛作为人生目的。

  (2)念法:不时忆念法的殊胜,以此鼓励自己赓续寻找真谛。

  (3)念僧:不时忆念贤圣僧的清净梵行,以此造就降生的心态。

  (4)念戒:不时忆念佛所制订的戒律,以此比较自身的行动,检查自己的行动举止及起心动念是否相符戒律的规范。

  (5)念施:在生涯中随时帮助他人,无论是财富仍是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只要别人须要,都要设法予以知足。

  (6)念天:天人的福报由他们的善行而来,我们想有美妙的未来,就要多积福德。

三.护持佛法

  皈依之后,就是佛的学生了。既为佛子,算作佛事,我们都应以护持三宝为己任,使佛法在世间获得普遍的传播,使更多的众生能够获益。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合营的学处及不共的学处。合营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不共的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该奉持的事行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 ;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上一页

1

2 3 4

遮止学处有三条:

  (1)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类天神、地盘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死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像。这些凡夫众生,切实其实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性及悲心。在我们赡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把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赡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立时便会反脸、施害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调和。假如你的家族一贯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介入赡养。在赡养时,我们应以平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生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弗成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人缘于未来生为他们的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既皈依了处死,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处死中,最中间的基本就是弗成伤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人生中,我们当然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假如我们有心地杀生,便立时违犯了这学处了。譬如说我们去餐厅时,亲手指著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认为十分知足,这就是圆满的杀业了。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有人爱好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决弗成直接介入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要以残暴的方法屠杀,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因为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苦楚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假如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命。

  (3)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恶友来往。什么是恶友呢?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因为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果断,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今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梵名nalanda,位于印度中部现今称为bihar省份的地方),黉舍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包围了大学,军人守在门外命学僧一个一个挨著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学生身份的便立时处死。在这情况下,假如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就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只弗成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以上为三条遮止学处。

上一页 1

2

3 4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

  (1)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色般售卖或典当,亦弗成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心,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弗成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弗成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认为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佛像真丑!一类的话。

  (2)既依止了处死,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弗成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弗成卖经书以糊口。法宝乃三宝中的主要依止对像,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在佛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是违犯学处的。

  (3)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路,我们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只弗成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法衣亦不应跨过。

  以上为三条成办学处。

  除了以上的六条,我们也要依止合营的学处,奉行十善。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赡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自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爱好我们去谄谀。在皈依典礼后,我们天天要日三次、夜三次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在日后,我们还应随自己的能力多闻法、亲近善常识及随力受戒而奉持等。假如我们发明自己违犯了上述学处,便应真心懊悔,在三宝前从新依止。

  其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正)致弘一大师书一》)

  念佛一法,甚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印大师示寂之晚,语真达师等云:净土窍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见永思集。】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正)复邓伯诚书一》)

  唯有至诚恭敬归依三宝,才能使人逐渐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

  实际上,归依的目的,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依附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恰是为了寻求自身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死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刻期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回返原来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觉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聪明的人,归依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善修福,做一个慈悲与聪明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导,就是做人的教导。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是以,唯有走向回家的途径觉悟、成佛、利益一切众生,才能算是真正的归依。

上一页 1 2

3

4

准确的皈依物件

  皈依的因分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皈依之物件亦然。假如我们有准确及果断的皈依因,却皈依了没有资格或能力的物件,仍然弗成能得益。是以,我们可以排出四种可能性,一为以准确的皈依因依止43准确的物件,二为有准确的皈依因但依止物件不合格,三为依止之物件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纰谬,四为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合格之对象。我们已说过了三种合格的皈依因,现在要说的是能作我们的依止之物件。有关这一点,分为两个角度讲说,首先讲我们准确的皈依对像是什么,然后讲他们值得我们安心地、真心拜托的原因。

(1)值得归依之对象。

  许多人爱好见庙便拜,以为这样便会多福无难,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虽然福报很大,而且也有少许赐福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能救助我们的未来生,而且也不见得一定愿意为我们的现世赐福。这些天神与人一样有烦恼,假如我们刚好能讨得天神之欢心,或许切实其实能获得少许有限的好处。明天他们不愿意赐福了,便可能随意地加害。再说,天神连自己的未来生也照顾不来,若何救助我们呢?至于龙王等,它们本属畜牲道众生,其能力亦十分有限,所以亦不能作真心归依之物件。至于恶鬼类等,就更不必多讲了。对于旁门左道的事物,我们宜少接触为妙。归依、亲近鬼道众生的人,在今生能得若干利益是说不定的,但却种下了人缘,在死后沦为鬼道中之小草头神。此外有些人,虽不归依上述对象,但他们只依止三宝中的一宝或个中一员,譬如说有许多崇奉民间崇奉的人,便一心依止观音大士或阿弥陀佛,却连三宝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亦能获得许多利益,但却不能获得最圆满的好处,因为单单皈依三宝中的个中一宝或个中一员,虽足以令我们离开现世中之灾害,但却并不足以令我们离三恶道、解脱甚至成佛。值得我们真心生生世世拜托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宝。这并非说我们单单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须对他们全都依止,缺一弗成。

  有许多人自称皈依三宝,但却搞不清楚三宝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所以现在我们评论辩论一下三宝到底是指什么。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为觉悟者。佛陀是断一切过失及具一切功德的完美导师,具有圆满的聪明、慈悲心及能力。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传了我们现今所崇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开创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狭指皈依释迦牟尼,而是指依止以前、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报身及应化身,这些都包括在我们的依止物件范围内。世间的佛像虽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宝。

  法的梵文是dharma,指一切佛陀的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证法,甚至短短的一句观音六字咒等。佛经代表了法宝,而且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宝可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

(2)值得归依之原因。

  在世俗上,假如我们寻找某人乞助,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们。对方若根本无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不是我们乞助的理想物件了。刚才讲述了应当归依之物件,现在讲解他们值得我们信赖的原因。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僧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否值得信赖、归依,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伟大过人之处。

  其一、自身亦难保者,肯定并无能力救助别人,但佛陀却是断除一切烦恼、怖畏之安闲者。

  其二、佛陀不仅自己解脱了烦恼、怖畏,而且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亦离开烦恼、怖畏。

  其三、佛陀不仅已获得安闲及有能力引导我们,而且亦愿意引导我们。

  其四、佛陀不只愿意引导我们离开烦恼、怖畏,而且毫不偏爱。对国王、大臣、将军、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奇妙教导。

  因为上述这四个原因,我们知道佛陀有能力及愿意赞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途径 法宝,及同走此路的僧宝,都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上一页 1 2 3

4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