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请吃素|古人是怎么吃素的?一起来探究中国传统的素食文化

时间 2022-04-04 23:58千户素食茶作者:千户素食

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个地方、各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菜肴,如同一座座行走的饮食博物馆,且在长年累月的发展之中,还逐渐形成了极具华夏代表性的“八大菜系”。

 

然而不管是哪个地方的菜系,素菜始终都是与地方特色菜并驾齐驱的特色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素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选择与实践,深受文人雅士、僧人居士所推崇。

 

那我国的素食文化都有什么特点呢?千年之前的素食与今天的素食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悠久历史的素食文化

中国素菜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相传豆腐就是在西汉时期,由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这为素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为豆腐不仅是素菜的重要原料,也是素食中的优质蛋白,它的发明无疑让素食也能成为了维持人体基本能量的饮食。

 

到魏晋时期,素食的发展已经相对非常完善,逐渐出现了许多完整的素食谱。

 

据考证,北魏《齐民要术》中专列了素食一章,介绍了11种素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素食谱。

 

而到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尚佛学,并以身现法倡导素食,大大推动了中国素菜文化的发展。

 

但素食走向专业化,还得从宋代说起。

 

《东京梦华录》有记载,北宋卞京和南宋临安的市肆上均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南宋首都临安流行的素食有上百种。

而且南方饮食十分考究,多素食菜名中,带“假”字的就最多,这体现了素食在人们心中的受欢迎程度,也说明了彼时有老百姓以素食取代肉食,看出我国人民百姓对素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此外,宋朝关于素食食材与菜谱的文献记录也非常详实。宋朝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近八十种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和豆制品等。

 

程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则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菜谱。

 

到了元明清时期,素菜的发展到了总结前人,不断突破创新的阶段。

 

与素食相关文献记载丰富,种类繁多。清末薛宝辰曾有素食专《素食说略》,其中记述了200多种素食,堪称一部素食百科全书。

 

孙中山早年学医,深谙国民身体健康与建立强盛国家的关系,而人体健康又有赖于丰富的营养和平衡的膳食结构。

 

因此,他非常重视饮食和食物,还特别提到了豆腐。他认为豆腐富有营养,为养生要物,强调大豆食品的作用。他说:“以黄豆代肉类,是中国人之发明。”可见,在华夏漫长的历史中,素食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

丰富多彩的素食内容


时下我们在讨论素食,更常见是将其等同于西方的素食主义,推崇纯素,讲究身体所需能量的平衡。

 

但生在拥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中国人,对植物性食物的偏爱,几乎根植于每一个人的灵魂中,已属本能。

 

中国的素食文化,从来都不是单调、乏味、严苛的。在对植物性食材的运用上,中国人的花样百出一直令西方人惊叹。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的字书《说文解字》里,对“素”的解释,是白致缯,指洁白而精致的丝织物。

 

对于简淡中蕴含无数绚烂的中国素食来说,这几乎是最为贴切的一个比喻,洁白而精致。

 

中国人的茹素,也并非是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主义。它并不过分强调西方“素食主义”严格机械的划分标准:蛋素食主义,奶素食主义,纯素食主义,生食主义,食果实主义。

 

如果说西方的素食主义是不断地做着减法的话,那我国的素食文化,却是极为现实主义地一直在做着加法。它糅合了修身养性与慈悲不杀的清淡养生,世俗口味的理解包容,走出博大丰富的中国素食文化,有着大开方便法门的众包精神。

 

此外,我国的素食食材是异常丰富。在中国菜系中,经初加工的常用素菜原料有:经黄豆加工成的豆腐及豆制品,经面粉加工成的面筋和烤夫等,以及粉皮,粉丝等。

菌藻类包括:蘑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草菇,猴头菇,海带,发菜,紫菜,蕨菜等。

 

其中,豆制品可谓是国人餐餐不可或缺的食材。豆制品的品种异常丰富,豆浆、豆腐、豆皮、豆干、豆泡、腐竹、豆浆等等有几十种之多。

 

而在对对植物性食材的运用上,古人更是“很会玩”!

 

四大名著《西游记》第一百回中,就列有一个素菜单:“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这些纷繁食材的错综变化,均是令中国素食出神入化的根基。

 

而当我们追索食材的演进历史时,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素食文化最兴盛之时,均在盛世,而这并非巧合。

 

所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盛世不仅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提供了物质基础,还令更多的人可以从劳碌奔波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更为精致、优美的生活方式——素食,便是其中一种。


毫无疑问,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盛世,现代化发展迅猛而厚重,“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饮馔之道,更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永续共处的思考。

 

于是,我们回望中华历史留下的那些素之精华,走入丰富斑斓的素食,是重拾璀璨的历史珍宝,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返璞归真!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