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的日子:在三餐饮食中体悟精进,感受“道”

时间 2021-11-28 21:28布馋趣食作者:小布

近期看了一本素食料理书,日本作家水上勉写的,日文名字叫做《吃土的日子》(中译名《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书的缘起,是作家在杂志社编辑的怂恿下,在轻井泽的山庄里住了一年,利用手边非常有限的食材,也就是地里采摘的应季蔬菜水果,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烹饪,并撰写文章。

按说写食记,无非引经据典,与当地物候人文之类相结合,再融入自己的独特观察与感受,如果作家够敏锐且博学,倒是也能写得好看。但是水上勉不同,因为9岁就在寺庙里做小和尚的经历,所以掌握了做素食的烹饪技能,也使得文章超乎想象的接地气,几乎每篇都能收获惊喜菜谱。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作家在制作和享用食物时,引入了禅宗故事,并加以诠释,多了在日常细微事物中“悟道”的成分。

水上勉居住的轻井泽位于日本的高原地带,冬天蔬菜品种极少,如此一来也就越发考验人。从1月到12月,作家利用最常见和不起眼的萝卜、白菜、土豆、以及各类野菜等,烹制他口中的“精进料理”。水上勉的做菜步骤并不复杂,每道菜基本不超过五道程序,可看他做菜却有一种建设大工程的精深感受。究其原因,是他对食材一视同仁的珍爱,以及对烹饪本身的郑重态度。

因为从小接受师父和师兄们的教导,作家从小便懂得惜物的道理。诸如要把洗东西剩下的水浇到树根处,如果随手泼到院子里,则会被看到的师兄严厉斥责。择洗菠菜时,要保留根部,有一次他图省事儿把菠菜根扔到角落里,师父看到后对他说:“不要把最好吃的部分扔掉。”

正是在这样的性格塑造和精神养成中,水上勉日后才会成为看到初春的水芹嫩叶而感动落泪的人。用他的话说:城市人大概会说,对着平淡无奇的水芹怎么会如此多愁善感。没有经历过在漫长的严冬里焦急等待春天的人自然不会落泪。同时,他也指出现代人与泥土亲密接触的缺失。

其实,现代人缺失的岂止是与自然、土地的连接。被发达、便捷、快节奏裹挟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排除诸多干扰与诱惑,从平淡中凝视细微;更不用说从做饭这件事中精进悟“道”。以上需要超强的感受力,以及有意识的对心性加以训练,非如此做不到。

水上勉在寺院做隐侍时,每次来客人,住持都会对他说:去地里看看,能弄出点什么菜来?水上勉就跑去与土地磋商,从贫瘠中即兴“榨”出待客的菜式。正是因为这段岁月的历练,才成就了水上勉对烹饪的独特心得。在他眼里,食材不分高低贵贱,皆要以平常心待之,不可随便应付。也因此,再平凡的食材在他眼里都可成美味,需要的是那份兴致盎然的创造。

一月烤慈姑,二月擦萝卜丝,三月做高野豆腐,四月摘野菜……每月都有新菜式。让人印象比较深的是,水上勉会利用各种食材,诸如花生、蚕豆、毛豆、核桃、莲藕、荸荠、香菇等做出美味的豆腐。作家还特意介绍了芝麻豆腐的做法,第一步是剥芝麻皮,将适量的芝麻放进擂钵里,加入少许水,用手糅合,然后在钵壁上搓磨。芝麻皮剥离开后,加水,待芝麻皮浮起来后,捞起来扔掉,反复几次后,留在钵底的就是洁白的芝麻仁。然后将芝麻仁放在太阳下晒干,晒至酥脆时,再放进擂钵里研磨,直到磨成黏糊糊的状态……余下还有无数道工序,没点耐心和所谓的虔敬心,定是做不出让人垂涎欲滴之美味的。

对于烹饪的热爱与虔敬,我在小川糸的《蜗牛食堂》里曾看到过这样的描述:

“我把脸凑近食材,用鼻子闻它们,用耳朵倾听它们的‘声音’。我用力闻着,确定它们各自的状态,询问它们想要被怎样料理。这么做之后,它们会主动告诉我怎么料理它们最好。

当然,这或许是我神经过敏,但我确实能听到它们发出来的微弱声音。于是,我在心中向料理之神下跪祈祷:请保佑我顺利做出美味的咖喱吧。保佑我不让这些食材失望、受伤、浪费,能让它们成就一锅美味的咖喱” 。

喜欢的作家黎戈描写她的妈妈就是位耐心又温柔对待最平常食物的老人,拿剥白菜这件简单的事来说,老人会先把白菜叶子扒开,再把梗子和嫩叶部分切开,前者需要先下锅,后者易熟所以后下锅。最外面已经黄掉的叶子,老人也不舍得扔掉,而是用它包住剩下的菜心,算是一层保鲜膜。这不就是对水上勉所说的对“道”的实际践行嘛。

如果能适当的“慢”下来,屏蔽掉生活中过多的“干扰”,将关注点放在当下,放在眼前,放在熟悉又陌生的各类食材上,效仿水上勉向土地要馈赠,向厨房要惊喜,向时间要“精进”,那么我们应该会过得更喜悦安然,满足安宁。

每个人的兴趣不同,际遇也不同,但是追逐幸福的方法相通。如果做不到在烹饪中修行,那么至少道理可以共享。就像水上勉说的以“裁缝”为业的女士,不妨将“佛”置换为“美”,将“修行”置换为缝纫。以此类推,茶艺师可将“修行”置换为“品香”,幼儿园老师可将“修行”置换为“爱心”……如此一来,人们会更容易获得价值感,活得更有精神头儿吧!

- END -

点赞在看,以防走散

评论问答